我们在大上周就已谈到,在今年底一定要特别关注新质生产力方向中的低空经济,还有智能机器人,尤其是人形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一些创新科技赛道股强势崛起,这也是我们在岁末行情中需要大家把握的重点。看来我们对于四季度行情热点把握还是比较及时的。
近期的重要会议对2025年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战略性方向,带给市场的反响非常大,是因为在2024年-2025年跨年市场机会中,我们似乎看到了政策转向带来的重大机遇,这种政策转向不是小的转向,在我来看,好像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次非常重大的趋势性转变。大家要特别关注所释放的一些关于经济调整的重大改革措施,将会对未来中国经济产生什么影响?我们进行了梳理,也跟投资人做一个交流。
首先提炼一下重要会议的主要精神,我认为最主要有两点。一、提出2025年开始,国家可能要把货币政策做重大调整,由原来稳健货币政策改变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个重大调整是近10年来在货币政策领域里迈步子比较大的一次。
2008年曾提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为了应对美债危机,时隔16年后,国家又一次提出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一次重大历史性战略性的经济政策大转向。
大家说什么是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简单理解,国家要对市场释放流动性,而且这次释放流动性虽不是大水漫灌,但一定是要根据政策计划安排和节奏向市场释放充足流动性。
如何释放?肯定要通过降准降息等一系列措施向市场释放流动性,同时在化债过程中,会增加地方融资平台流动性。到底释放多少,现在还没有准确数字,但这次对于国民经济所采取的重要托底的措施,要起到的一个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稳经济。
所以我们获得的第二个提示就是国家要大规模刺激内需。在这次刺激内需的进程中,我总结出来就6个字叫“打明牌,超常规”。国家直接提出要稳房市稳股市,以往大家都说稳金融、稳外汇、稳经济,但这次高层明确指出,2025年稳经济的两个手段,一是稳房市,二是稳股市,言外之意就是股市和房市不能在进一步下跌,没说要涨多少,但我估计稳字已经把下跌空间给封杀了。
【世界之变下的新机遇与新逻辑】
2018年,我在上海龙华寺参加一场佛寺活动,有位师傅给我们讲座,他在讲座时,给学员写了几幅字,其中一幅字是“莫向外求”,仿佛告诉每位学员,做任何事要靠自己,莫向外求,要内观自我,莫向外求。
当时看到这个字,很多人心里在想,师傅写这几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因为那个时候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高峰期,朋友多,关系多。师傅就说让你们“莫向外求”,意思就是内观自己,要好好修炼自己的定力。
回首2018年-2024年,我们走过的路,突然间意识到这些拥有大智慧的大德高僧,实际上早已看到中国的发展和未来。
“莫向外求”就是不能一味依赖别人发展自己,时间长了,你就不是被别人剥削、奴役,也会被人踩在脚下。
所以我说现在对待中国发展机遇和战略机会,我们必须要有清醒地意识,中国经历建国以来这么多年的发展,再没有理由向外求了。我们只有用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科技创新走自己的路,才是归于正道,走向复兴之路的正确选择。
所以不是说中国不要开放闭关锁国,其实我的理解是说未来世界可能会进入新的发展历程和趋势,而新的发展历程和趋势就是中国作为世界政治格局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平衡力量,已不需要再依附苏联和美国了。
因为中国已经大了,不再是一穷二白弱小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现在对外经济贸易正在走向第一大国,连美国人都说你就不要再说自己是发展中国家了,你的贸易顺差多外汇多,怎么还能要各种补贴?你不是发展中国家,过两年你就成发达国家了。
所以我们现在应该看到自己的未来,已经长大了,我觉得第三阶段我们要作为一个成年人,他的使命是什么?成年人的使命就是中国在成长进程中,我们被帮助过,要学会感恩,我们韬光养晦,要面向未来,我们不能总被人夹在腋窝下生存,总不能被人踩在脚下去发展,你需要站起来,需要平等,需要协作,所以未来全球发展格局确实是正在发生着变化,而我们要把住自己的风向标和方向盘,重新把自己的定位。
什么是我们的定位?就是当下国家提出的建立全球一体化。我觉得它不是简单的由一个国家来完成,二十几个在全球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联合来完成全球一体化进程,而中国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属于非常重要的力量。
下一个战略发展期,就是你要有知识,要有创新,要有文化,才有可能成为下一趟全球经济发展列车上的主角。这也是我们在投资中感受到的,就是所有的外部环境变化,最后都会推演出一个新场景,这种逻辑关系承前启后,会让我们清晰的看到未来在投资领域里所能看到的新机遇。
我们不要因在这几次大的战略趋势的转型中所发生的变化,而感觉到内心的迷茫、无望,而是要知道我们正在经历变化。我们正在转折过当中,一旦转过去,必须清晰地看到人类将会向何处去,中国会站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我们的投资的方向在哪里?如果你把这几个问题都搞清楚了,就会对当下的转折适应并接受,然后会揣着一份希望,把资金投到正确的方向上去,为了你的家庭,也为了这个民族。
你会找到一条通道和发展路径,这样就不会迷茫了,很多事情就清楚了。所以今天我们在这里探讨经济问题,投资问题,不是简单的喊口号。应该切实地感受到这次重要会议,国家所看到的中国的未来在哪里,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哪里?作为投资人,能不能真正的从会议中,透视背后真正的发展规律和投资机遇?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说,通过这样一次超常规打明牌的所释放的2025年中国经济改革方向,我觉得我们已经到了必须要转,马上要转,而且要依靠自身能力去转的时候了,没有希望再去请求外部支援。
我们曾经得到过苏联老大哥的帮助,也必须承认曾经在中美友好关系中,开放带来的进步和发展,但如今中国已经长大成人了,他要变成世界的主要力量,配合人类新的信息化进程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完成地球人类一个新的维度升维任务。什么叫升维任务?就是建立全球一体化这样新的社会秩序。
既然要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就要打破原有秩序,所以现在大家说乱成一片了,今天贸易制裁,明天供应链断,后天产业又脱钩,中美之间好吗?大家一想这些事就感觉投资没意义了,大家会产生极大恐惧,甚至极度压抑情绪。
但今天我们要告诉大家,历史总是要向前发展的,人类历史不是上下2000年,要追溯人类历史,可能已经有1万年,甚至几万年,你会发现生物每个成长周期,都有高潮也有覆灭,所以我们必须接受这种变化。我们不可能是在一成不变的空间里运动,生命有轮回,所以我觉得变化很正常,我们要适应变化。
【2025不一样的故事】
大家要正视这次转变,而且这个转变可不是一般级别的转变,我用6个字概括,叫“超常规、打名牌”,保楼市、保股市。所以你的投资,现在不要随便卖房子,不要随便卖股票,因为国家要托底楼市和股市,中国要稳经济,意味着明年适度通胀要出现,国家会不断降准、降息,释放流动性,适度通胀在所难免股票价格上升在所难免,这些都会因为流动性释放,而且是超常规释放而发生重大改变。
好多投资人现在还在卖房子,为啥要卖?因为房子一直在下跌,跌到如今的位置,好多人感到无能为力,家庭资产因房产缩水而变得大幅减少。所以现在大家担心,人民币前两天贬值了,今年贬值,明年可能还会贬,但是贬了之后,还会再涨,也就是说波动是正常的。
我们要适应这种波动,并且在波动中规避风险,寻找新的战略性机遇,而且这个战略性机遇是中国在走改革开放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释放的重大政策红利,这个政策红利就将作用到房市、股市,还有金融资本市场上。
我在最近几期瑞财经中一再提醒大家,科技创新是国家未来的主线,因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必须抓住新时代命脉,才能把国家在这个历史时期推到一个发展高度上去。所以国家流动性,我觉得接下来就是往两个地方投,一是保民生,因为中国十几亿人口,我们对外出口一定会在特朗普二次重返白宫时,受到阻碍,所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是重中之重。
如何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我觉得把住房限购政策全面放开,甚至在新型房地产规划中,把土地流转政策逐步提到房地产规划中。所以有时候对于土地资产的保值和保价,就是对房地产价格的有效提升,不是对整个房价不断保价和提升,而是对于土地价值的认可,这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有时候房价可以下调,但是如果土地价格下调,对国家来讲是非常不利的发展局面。
我估计明年在土地流转中,土地价格提升速度要比房价快,为什么?大家知道明年股市要涨,央国企股价也是要适度上涨。央国企实际上最大的财富资源在哪里?就是他们拥有大面积土地资源,如果土地价格能提升10%,央国企利润可就不得了了。所以我认为明年央国企买地卖地所带来的投资收益,可能很快会使得账面价值获得较大提升。
在土地流转时期,土地价格保住了,我们的房价就保住了,所以明年土地价格如果有10%的提升,你都不用担心,房价自然而然就会增长10%,所以你从现在开始就不要再卖房了,尤其是一线城市比较稀缺的房地产资源,不要再随便低价出售了。
据我了解,现在各地都出现了买房潮,买房潮叫反收购,国家组织一些房地产商、央国企,甚至房地产中介都开始行动起来了,挨家挨户打电话,以极低价格签合同,我把你这个房子准备帮你卖了,但签合同时是最低价格,本来你的房子一平米能卖1万块钱,他就给你按6000块钱签,然后告诉你我将来给你卖了的话,按6000块钱结算,实际上他们有可能会挣70%-80%,甚至挣100%。
在座各位手里如果有房子,最近几天接到房地产中介的电话可能比较多,至少我周围的朋友最近总能接到房地产公司电话说要帮我卖房子,其实他哪是要帮你卖房子,他是要把你的房价锁定在房地产中介合同上,因为他们知道明年房价要上涨,明年人家一卖人家会挣很多钱。
所以重要会议提出稳房市,绝对不是一句空话。按照我对房地产市场的观察,我觉得明年房价确实存在上涨空间。房地产稳了,中国资产价格就会随着提升起来,尤其是相关上市企业拉动内需。
这两天,房地产板块在涨,对吧?商业百货在涨,食品饮料在涨,白酒、肉类上市企业都在涨,为什么?大家知道放水后物价要涨,资产价格要涨,所以从股市上已经看出端倪来了。你如果在这个时候还被动把自己的资产以廉价方式向外出售,不管是房子还是股票,我觉得现在有可能会错失良机,而且这个机会非常大。
在全球经济大变革,而且全球经济出现比较大混乱时,国家通过稳经济方式给出这样的政策支持非常不易。国家得下多大力气,多大勇气来把中国稳经济的定海神针扎下来,你不要以为流动性释放出来,对国家来讲没有什么,释放流动性对于一个国家财政来讲,是有非常大的压力和风险的。国家顶着压力放水,你再不抓机会,就会错过千载难逢的时机。
所以我几年前就告诉大家,如果中国有战略性牛市,一定是通胀牛市,它不是因为中国经济特别好,然后来一轮牛市,就是在外力压迫下,不得不制造这样的一次通胀机会。为了保住中国资产价格,不受过度打压,所以现在来看,我们前几年对中国股市的预期,基本上是正确的。
可能前几年的行情,尤其是2024年行情都是年初一波年尾一波,让大家感到没有持续性,那是因为流动性不够宽裕,如果12.9高层会议真正把明年流动性给放出来,绝不是这种抽筋似的行情,也不是平铺直叙,一定是要让股市脱离3000点,所以我觉得明年不用多,小目标4000点应该是可以看得到的。
如果资产价格涨10%,按照我刚才的预期,明年整体股市和房市保守估计10%的价格上涨,我们是保守估计是能看得到的。
所以今年ETF基金发了很多,但到年底时,大家一看很多ETF基金不但没赚还赔了,所以感到很气愤,天天说股市也好了,经济也好了, Etf基金我也买了,指数基金我也买了,赔了,别着急,战略性建仓的时候都是要打压的,不然怎么战略性建仓。所以中国有战略性机遇,不管是房市还是股市,前期都要经历一次挖坑的打压建仓,这个过程很痛苦,账面的利润是0,然后资产是负数,但是如果你熬过了非常艰难的转折期,未来就会收获相当可观的收益。
如果每年中国经济递增10%,对老百姓来讲,真的是太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了。
因为欧洲经济最繁荣的几十年,就在2018年之前,我曾经到欧洲去,从伦敦一直走到德国东部,快到俄国边境的地方考察了一圈,他们跟我说在欧洲那个时候常年他们的固收产品,尤其是房地产信托7%-8%投资收益非常稳定,所以欧洲老百姓他们为什么有钱?
人家也不用干活,就把钱往银行里放,每年7%-8%固定收入,人觉得活得很好。当然现在不行了,现在他们的经济已经暴露出了问题。
但我觉得如果在中国的这样的一次大的战略性机遇面前,我们能保持每年5%的增长,连续10年下来,对于稳定国家财政,稳定国民收入,稳定家庭财产来讲,会是多么难得的历史机会。
所以我们大胆预期,中国一轮新的经济周期已经开始了。
大家说明年科技上要有芯片战,然后中美要有金融战,然后贸易可能会出现脱钩,地缘政治危机也会出现,明年不是投资的好时间,我告诉大家正是因为有前面所有这些可能,所以才有12.9高层的决议,而这次高层决议最关键的是释放流动性,然后保楼市保股市。所以你不要只看到风险,必须要看到风险才挤压出了政策红利,而政策红利才是我们大胆投资取利的方向,你不要等这个时间过了,然后再回头说,错过了。
所以现在我要告诉大家,新一轮战略机遇已经摆在我们面前,不要等10年后再头看,如果当初我要怎么,那都是历史的教训了,从现在开始有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在风险中前行,你才能提高收益,风险越大,投资收益就越高,这才是一种平衡,如果没有风险,你根本就不可能有收益。
所以我觉得投资就是这样需要冒险的,如果你觉得你的投资收益是不承担任何压力和风险,就可以信手拈来的,可能是你修行比较好,上天恩赐你的,但这样的事情是极少数的,不可能落在每个人身上,即便落到了,那个钱也不属于你。
巴菲特说,我只是替上帝保管了钱财,将来还要归于社会,所以他把他自己的钱都捐了,我们不要去祈求天上掉馅饼,我们要在风险中前行,大胆在这样一次国家担保,国家抄底的关键时刻,跟上国家队步伐,有点耐心,我们就会成功。
具体来说,我觉得目前A股存在着战略机遇,中途会有震荡,会有反复,甚至会有不确定性。比如朝鲜半岛危机,台海危机都会对市场产生影响,但不管怎么影响,只要 A股敢挖坑,你就在坑里边捡黄金。而在当下市场中,我认为最确定的机会就是两个方向,一是消费,你一定要当下就去建仓消费概念股,不管是食品饮料还是房地产,商业百货,要给自己马上配置消费概念股。
第二,大胆地向人工智能领域进军。大家把握龙头企业,所以我们在最近几期的私教课中,给大家推荐的都是人工智能,还有低空飞行,比较重要的创新科技赛道,不要等非要把价格压低时,你再进,我们跟大家说人工智能根本就不等人,好多股票yijing在牛市赛道上奔腾了。
这次国家产业基金大规模投向人工智能领域,你不要再等了,当下就是介入的最好时机。即便中途有震荡也没关系,你可以学会高抛低吸,用增减仓方式跟住这些股票。我相信2025年大家会看到不一样的故事,当下就是我们处在重要转折机遇中。
(本文根据《一年一度瑞财经》演讲整理,作者张松(天瑞)系中方信富首席宏观策略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