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宏观经济、市场环境已出现大变局,这对资产管理行业的结构、业绩表现和发展前景都正在带来显著的影响。
“大变局动摇了过去十年来关于宏观经济的根本假设,改写了资管行业奉行整整十年的业务规则。面对如此变局,全球资管行业需要迅速行动、重组结构、重塑业务,行业竞争格局或将因此迎来剧变。”在5月11日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发布的报告《应对当下,面向未来:中国资产管理高质量发展制胜之道》中,麦肯锡指出。
聚焦中国市场,自2018年资管新规推出以来,中国资管业历经锤炼、积极转型,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资管市场。
上述报告指出,中国资管行业在资管新规推动下,已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并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报告预计,2025年中国资管行业的管理资产规模将增长至约170万亿元,2030年有望突破280万亿元。
但蓬勃发展之下,行业仍面对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挑战,基于对中国资管市场的深入研究和项目经验,麦肯锡认为面向2030年,中国资管公司应重点关注财富管理、个人养老、ESG等五大战略发展机遇。
麦肯锡:预计未来十年中国资管行业将呈现倍增机遇
2018年资管新规推出,拉开了中国资管行业转型大幕。经过2018-2021年金融监管结构性改革阵痛期,中国资管行业已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资管行业从原来依赖于影子银行、非标通道业务的旧有模式,转向以标准资产为主体、完全净值化的新模式。
考虑到国内存款和财富管理行业持续增长、养老金改革和对海外资本进一步开放带来的增量流入,麦肯锡预计未来十年中国资管行业将保持稳健增长,呈现倍增机遇。
同时,资管新规的落地带来了中国资管行业商业模式的巨大变化,业内各类经营主体在此过程中也进一步成熟。
麦肯锡总结,中国资管行业在以下五大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成就一,资管行业普惠性提升。在投资门槛进一步降低和数字化渠道崛起的驱动下,金融产品的普惠性和覆盖程度大幅度提升。
成就二,资管业务脱虚向实。至2022年影子银行相关业务规模已压降至小于20万亿元。2022年全年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率达到95%。
成就三,产品策略更为多元。更多创新策略落地,其中FOF、固收+、被动、ESG等策略高速增长。2017-2022年期间,上述策略基金产品规模的年化增速分别为71%、33%、33%及34%。
成就四,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在出境方面,截至2022年末,外汇局批准的176家QDII机构合计投资额度较2016年末增长5倍;获准开展QDLP试点的省市已扩展至9个;在入境方面,2022年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的境内股票和债券规模是2016年的3倍左右;截至2022年2月,QFLP试点区域也进一步扩大至全国27个地区。
成就五,资管参与主体多元化。银行理财子及券商资管子机构化发展,外资机构数量增加。截至2023年2月,30家银行理财子正式开业,其中外资控股机构4家;25家券商资管子公司中,9家子公司已获取公募牌照;外商独资基金公司增至7家,并均已申报发行公募基金产品。
仍具有五大挑战
在监管环境、参与主体、客户认知的共同推动下,中国资管行业逐步向好发展。不过,麦肯锡也认为,在蓬勃发展之下,国内资管行业仍存在五大结构性挑战,对中国资管机构高质量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挑战一:客户和渠道仍需适应产品全面净值化的新时代
麦肯锡认为,随着资管行业全面走向“净值化”时代,原先以理财和信托为代表的刚性兑付已成为“过去式”,但投资者对全面净值化的接受仍然需要时间。
例如,2022年在房地产市场风险集中暴露和资本市场大幅波动下,理财和信托投资者一度出现恐慌情绪。其中,2022年国内理财市场共经历了两次波动,而11月份的债券市场持续下跌引发银行理财产品大面积破净,破净率最高时超22%,暴发“踩踏式”赎回。
挑战二:以产品销售为核心的行业生态导致“基金赚钱、基民亏钱”困局
对此困局的原因,麦肯锡在上述报告中分析:一方面,渠道对产品销售规模和中收等方面的关注与要求,导致资管公司更加重视短期销售指标与业绩排名,偏好高位发行基金,从而忽视了持有人利益。另一方面,在此影响下个人投资者陷入短期持有、追涨杀跌、追逐热点等投资误区。
例如,2021年一季度,市场走高带动了新基金发行,该季度新成立的基金达数量占全年总数的36%,但是,截至2023年2月,上述新基金中约有六成收益为负。
对此,麦肯锡认为,资管机构应联同渠道积极推动考核体系、激励机制等方面的优化,加强投顾服务模式建设,提升投资者获得感。
挑战三:结构性资产荒导致优质投资标的与相关赛道拥挤
上述报告指出,相较于全球资管同业,中国资管机构仍以境内的配置策略为主,资产投向的多元化程度不足,造成国内优质赛道和优质标的下更容易出现机构的“抱团”现象,增大了投资品种的波动,不利于资产净值的回撤管理。
面对这一挑战,麦肯锡认为,资管机构需不断夯实投研能力及体系建设,形成创新的多元化投资策略。例如加强对金融债、消费金融类非标等优质资产的挖掘,以及提升权益类资产配比等。
挑战四:机构化能力缺失与优质人才短缺
“国内资管机构仍较为依赖明星基金经理,而当核心人物出现变更、离任等情况时,常引发投资风格漂移、业绩可持续性等问题。”在前述报告中,麦肯锡认为机构化能力的缺失体现在工业化、体系化、系统化能力缺乏,较为依赖于“人治”,难以实现对专业能力的留痕和固化。
麦肯锡认为,人才管理能力的缺乏和复合型人才的稀缺是国内资管机构在人才方面的两大核心问题。一方面,资管机构内部以垂直领域的专业化人才为主,多数管理岗位人才均为业务出身,领导力有待提升、管理经验也较为缺乏;另一方面,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与变革,资管机构对诸如养老、数字化、ESG投资等领域优质人才的抢夺越发激烈。
除此,在上述报告中,麦肯锡指出的最后一个挑战是,在整体营收增长和利润率承压的背景下,资管公司的精细化管理能力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面临五大战略机遇
截至2022年末,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规模逾人民币130万亿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280万亿元。
为充分挖掘这一市场潜力,麦肯锡建议,资管机构应重点关注财富管理、个人养老、可持续投资、投资策略多元化及高水平对外开放这五大战略机遇:
一、财富管理将成为资管行业最重要的净流入来源:随着个人财富进一步积累,预计2022-2030年中国个人金融资产仍将保持9%的年均增长,至2030年达到人民币475万亿元;2030年预计个人持有资管产品规模将达到人民币118万亿元,较2022年新增70万亿元资金净流入;
二、养老金体系的成熟将带来可观的长期资金: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预计至2030年,中国养老金规模接近人民币42万亿元,其中二三支柱合计占比有望提升至70%,带来约19万亿元资金净流入;
三、双碳战略推动ESG及可持续投资加速发展:预计到2030年,我国ESG理财及ESG公募基金规模合计有望接近人民币6万亿元。届时,ESG将成为中国资管行业主流策略,也将成为头部资管公司的重要战略;
四、产品与模式创新驱动策略多元发展:在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下,投资策略日益多元,其中,以“固收+”为代表的理财替代产品及以被动策略为代表的工具类产品增长机遇尤其值得关注。预计到2030年,中国被动策略基金规模将突破12万亿元;“固收+”策略基金规模将达到11万亿元;
五、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资管行业双向开放提速:随着跨境投资通路逐步成熟,在海外客户配置中国和国内客户出海投资需求驱动下,跨境资管规模将持续增长。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马奔表示:“对于中国资管公司而言,要在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最重要的是在不确定环境中发现相对确定的中长期趋势和结构性机遇,重点聚焦五大关键行动,不断升级自身商业模式和核心能力,践行高质量发展。”
这五大关键行动包括:建设专业化、工业化投研平台,打造多样化投资策略;以客户需求为核心,升级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针对不同客户类型,构建贴近客户综合需求的立体化覆盖模式;培养卓越人才与领导力,打造敏捷协同的组织文化;借力数智化技术,规模化赋能业务发展,推动“数字化”向“数智化”转型。
责编:杨喻程
校对:祝甜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