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年,权益基金保持了较好的投资业绩,一批明星基金经理成为市场宠儿,个人的管理规模也越来越大。目前,有34位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超过300亿元。
基金行业正走向“大基金”时代,明星基金经理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如何让“大块头”发出大能量,考验着基金管理人。行业内,基金经理由以往的单打独斗到团队协同作战正成为趋势。
34位主动权益基金经理
管理规模均超300亿元
今年偏股基金大爆发,年内新基金发行规模已超过2.6万亿,其中有近65%为权益类基金。同时,绩优基金持续营销效果良好,基金规模持续扩张,催生了一大批“百亿级”基金经理。
根据Wind资讯的统计,2019年底,管理百亿级资金的权益类基金经理(含混合型和股票型基金两类)为113名,到2020年6月,这一数据就增加到了159名。最新数据显示,进入“百亿俱乐部”的基金已达到204名。
偏股基金经理纳入统计的有1015位,管理规模超300亿的有34位,管理规模加起来将近1.5万亿。而截至三季度,主动权益基金总规模为4.13万亿,也就是说36.32%的权益基金掌握在这34名基金经理手上。这些基金经理在市场上也就具有了相当大的话语权,头部基金经理对个股的定价权大幅提升。
这当中,广发基金刘格菘管理7只基金,规模总计843.27亿元,排在首位;易方达基金张坤、南方基金的茅炜管理规模都在700亿元以上;汇添富基金的胡昕炜、鹏华基金王宗合、景顺长城基金刘彦春、嘉实基金归凯等明星基金经理的个人管理规模都超过了500亿元。
与此同时,1015位偏股基金经理中超过一半的管理规模不到20亿元,和“百亿俱乐部”形成鲜明对比。
明星基金经理效应
利与弊需权衡
明星基金经理效应在今年特别突出,背后有多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市场的影响。今年市场赚钱效应不错,投资者比较乐观,积极参与认购新基金。爆款基金反映出投资者对历史业绩优秀基金经理的追捧。”沪上一位基金公司市场人士表示,互联网时代很容易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资金更加迅速地向长期业绩优秀的基金经理及头部公司集中。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主动权益基金向“大基金”发展已成为趋势。不过,单一基金经理管理规模过大也容易引起市场质疑,认为“规模和业绩”难以兼顾。从过去的情况也可以看出,“大块头”基金很难做出好的业绩。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核心分析师李颖表示,基金投资会受到容量的限制,一是市场容量,二是特定投资策略的容量,例如小市值策略、事件驱动策略、套利策略、打新策略、精品化的主动策略等容量就较小;三是基金经理包括投研团队的能力范围和人的精力的容量。解决“大规模权益基金”投资运作的问题,核心是考察规模是否与策略容量、基金经理能力容量相匹配。如果发生冲突,就要在保持规模和保持策略优势之中做出选择。
目前,不少基金公司兴起“大团队”模式。中欧基金今年进行了一轮新的组织结构调整,把“小团队制”改成“中央研究平台”结构。银华基金经理李晓星在三季报提到,随着规模的增长,他们组建了以行业专家为基础的基金经理团队。“基金经理团队不需要60分的通才基金经理,而是要找到在某些行业能拿到90分的基金经理。大家没有内耗地融合在一起,就是一个90分的基金经理团队。”
记者了解到,不少大型基金公司都有类似的计划,由风格一致的基金经理形成团队,共同作战,保证大规模基金也能取得不弱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