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元旦,有着“史上最严”之称的禁塑令正式落地。升级版的禁塑新政不仅事关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也频频搅动着资本市场。
如今,禁塑新政已经满月,实施效果尤为市场关注。近期,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通过实地走访发现,禁塑新政的成效喜忧参半,除了大型商超、连锁奶茶店得到了较好执行外,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袋、吸管在其他场所的应用还相当普遍。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有些生产可降解塑制品的企业,在经历了短暂的订单喜悦后,已经收到退货通知。他们担心,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很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若按照目前情况再持续几月,市场将很有可能走回头路。
从噱头到主打产品
随着牛年春节的临近,在“世界超市”义乌的高铁站,忙碌了一年的外来务工者,扛着大包小包往家赶。
被称为“吸管大王”的楼仲平,是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的创办人、董事长。采访之初,坐在记者对面的楼仲平,不时将眼光投向玻璃门外的财务室。根据公司规定,员工春节回家之前,会统一到财务室结算工资。
看着渐渐列队成群的返乡员工,楼仲平坦言,“还是很难留人啊”!春节在中国人心中地位太特殊了。今年为了留住员工,除了义乌市政府补贴500元,公司还额外补贴1000元,再赠送餐饮券300元,再发200元开工利是。这样一来,愿意留下来的员工,有2000元补助,“还是有点吸引力,希望能留住一半员工”。
楼仲平扎根吸管行业近30年,如今的双童年产吸管7000多吨,产值近2亿元,拥有全球塑料吸管行业三分之二的专利,制定了全球吸管行业的所有标准,是行业的领导品牌。早在2005年,楼仲平从西欧客户处了解到塑料吸管的局限和危害所在,由此研发出PLA(聚乳酸)生物质可降解吸管。
“2005年立项,2006年就开发出来了。不过在2015年之前,这纯粹只是一个噱头,一年卖不出几吨。”楼仲平称,直到2015年,双童可降解塑料吸管的销售才慢慢有所起色。2018年,欧盟以及部分美国城市已经禁用塑料吸管。这一年,双童的外贸出口占比达到70%,其中可降解塑料吸管占比也达到了70%。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以出口为导向的双童吸管是一次重创。从2020年2月份开始,该公司的出口大幅下滑。与此同时,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于2020年初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这被业界视为升级版的禁塑令,让楼仲平决定调整经营策略,开拓国内市场。
据介绍,从2020年3月开始,双童公司对厂房、设备进行了一次全面升级,几千万的旧设备当做废铁处理,每斤1.5元,大卡车拉了10多车。目前,改造后的6个生产车间,只有半个车间是传统的塑料吸管生产车间。其他5个半车间,都被改造成了纸吸管和可降解塑料吸管生产车间。
楼仲平对记者称,用国外的标准打国内市场,去年上半年亏得很惨。情况从7月份开始好转。一方面,国内市场的成交量起来了;另一方面,因为禁塑令临近,下游渠道开始提前备货。四季度,每个月的产值都以40%~50%的幅度增长。12月份,公司产值创下有史以来的新高。
基础原料供应趋紧
塑料是现代化工行业最重要的材料之一,然而,使用后的废弃塑料制品具有数量大、分布广、难回收等特点,形成“白色污染”。因此,限塑令和禁塑令,近年来开始在全球范围兴起。
塑料吸管、购物袋,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广泛应用于线下商超、便利店、餐饮、外卖平台、社区团购平台等生活场景。我国升级版的禁塑令发布后,使得可降解的购物袋、吸管引起了市场广泛关注。
目前,被广泛应用的可降解材料包括PLA、PBAT(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HA(聚羟基烷酸酯)等。其中,PLA、PBAT是可降解塑料领域主流产品。由于特性不同,PLA主要应用于可降解吸管,PBAT主要应用于可降解塑料袋。
公开资料显示,PLA产能主要集中于海外,我国PLA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已建并投产的生产线不多,且多数规模较小。近些年,我国PLA进口数量不断攀升,2010~2017年PLA进口量年均增长34.26%,其中2017年进口量达到1.26万吨,较2016年增加55.66%。
“PLA技术壁垒较高,早在两年前,国内某企业就对外宣称1.5万吨PLA生产线已正式投产,但是两年过去了,还是拿不出合格的产品。目前,国内PLA的实际有效产能不会超过10万吨。”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较PLA而言,PBAT技术壁垒相对较低,产业较为成熟。目前,国内拥有PBAT产能的企业较多。譬如,新疆蓝山屯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拥有PBAT产能12.8万吨/年,居全球领先地位;金发科技拥有PBAT产能6万吨/年,于2011年投产;恒力石化子公司营口康辉石化于2020年12月宣布年产3.3万吨PBS类生物可降解聚酯新材料项目一次性开车成功。
聚如如是一家致力于生物基降解材料交易平台,合作企业包括丰原集团、海正生物等约百家企业。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称,近几个月,国内可降解材料PBAT和PLA供应有所趋紧。国内PBAT产业已经较为成熟,去年下半年的出厂价,一般在2万元/吨,现在2.2~2.3万元/吨。PLA自2020年8月丰原集团宣布年产3万吨生产线投产后,价格一度从4万元/吨,下探到3万元/吨,目前出厂价维持在3.2~3.3万元/吨。但是,制品企业PLA用量不大,不会直接购买PLA用作改性材料。所以,在经过改性企业、贸易商层层加价后,制品企业的原料拿货价格可能会涨到4~5万元/吨。
一家浙江塑料制品企业负责人对记者称,目前,1根塑料吸管约0.01元,1根纸吸管约0.03元,1根PLA吸管约0.05元。在上游供应没有打开前,如果政府一刀切,原料价格会飞上天,更不利于市场推广。
厂家担忧走回头路
《意见》发布后,各省市相继发布地方版的实施办法。综合来看,各省禁塑节奏类似,均为2020年底在几个主要城市试点,2022年推广至全省,2025年达成全省禁塑目标。
譬如说,2020年9月,浙江省发改委会同省生态环境厅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办法》,2020年底,浙江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县城以上建成区、景区景点的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2020年底,杭州、宁波、绍兴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将被淘汰;市面上将不再销售一次性塑料棉签;浙江不再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
浙江版的禁塑令实施情况怎样?近日,记者在杭州的商场、超市等地走访时发现,联华、盒马等大型连锁超市,都在收银台提供有偿的可降解塑料袋;而部分个体超市,仍在使用传统的不可降解塑料袋。在路边便利店、药店、奶茶店等场所,禁塑令的执行情况就让人大跌眼镜了,不可降解的一次塑料袋、吸管占比相当高。随便一问,得到回复基本相似,“听说过禁塑令,但至今没有人来动员和管过这事”。
在记者实地调查过程中,上述浙江塑料制品企业负责人对记者直言,“针对目前市场在售的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假货、次品等情况,我们曾向所在地的市场监管局反映,但市场监管局称这是环保部门的事情,而咨询环保部门,他们称这不是环保部门监管的职责。当监管职能没有清晰划分,监管真空就会出现,禁塑效果可想而知。”
杭州禁塑令的落地情况,或许只是全国一个缩影,根据近期各地媒体的公开报道,禁塑令在各个省份的执行情况都不甚理想。
比如说,北京某媒体记者近期在走访北京市丰台区、西城区多家商场、超市等发现,一般大型商超、连锁店多提供付费可降解塑料袋;而一些中小超市、临街店面、个体商户等,多免费为消费者提供无任何标识的透明塑料袋。另外,一些大型连锁饮品店,以提供纸质吸管为主;而在部分快餐店,一次性塑料吸管还在被广泛提供。
实际上,这些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塑料袋,相当一部分是温州制造。在各地一次性塑料袋、吸管禁而不绝的背后,是塑编重地转型生产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企业寥寥。
据悉,浙江是我国塑料制品的生产大省,而浙江的塑料制品企业,以温州的苍南、平阳等地最为集中,其中苍南被誉为“中国塑编之都”,2019年全县共有塑料制品企业1185家,规上企业170家。
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政府特约研究员周德文,一直与温州中小民营企业有密切的联系。周德文对记者称,“据我掌握的情况,温州从事塑料制品的中小企业,目前依旧以传统的一次性塑料制品为主,转型生产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企业很少。”
“目前的情况如果再持续几个月,市场将会上演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行业极有可能走回头路。”上述浙江塑料制品企业负责人对记者称,这次禁塑令实施以来,效果肯定有。但是,目前只有规范的大企业在执行,众多小厂家在旁观。如果缺乏监管,出于成本考虑,下游客户自然会选择低价的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现在才执行一个月,我们就已经出现了客户退单的现象。”该负责人称。